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动态 > 二00九年全县教师继续教育初中历史培训材料

二00九年全县教师继续教育初中历史培训材料

2009年05月18日 08:22:28 来源:宁夏平罗县中学思想政治教研网 访问量:725

00九年全县教师继续教育初中历史培训材料

 

学习主题一: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1)有效教学是衡量课堂教学水平与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2)积极发挥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与教学媒体等教学因素的作用。

3)注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学习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的有效性及整体的优化组合。

4)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与实施有效的教学行为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思维,使学生获得的进步与发展。

5)有效教学的目的旨在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效教学的作用旨在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有效教学包含了学生的学会――会学――善学――乐学的学习潜能的发展过程;

有效教学的功能旨在有效发展教师的教学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是课堂教学的效益,

三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体验。

学习效率是指学习、掌握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时间越少,效率越高;

学习效益是指学生经过学习所产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成绩,主要体现在学生在每一节课是否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学习效益不仅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也表现在智能方面,特别是学习方法和能力的提高及思维方式的发展上。

学习体验主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即伴随学习活动发生的心理体验,这是有效教学的灵魂。

这三个方面是内在的统一性,是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的。学习效率是前提;提高学习效率是保障学习效益和强化学习体验的基础。学习效益是关键,学生学业进步和成绩是不仅仅能够提高学习效率,也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体验。

有人认为它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精心用好教学资源是有效教学的基本点;

2)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是有效教学的立足点;

3)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立脚点;

4)不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有效教学的着力点;

5)致力优化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是有效教学的效益点;

6)引导帮助学生是有效教学的支撑点;

7)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是有效教学的关键点;

8)缩小个体差异性是有效教学的平衡点;

9)师生互动,知识在动态中生成是有效教学的关注点;

10)坚持教学反思、开展教学研究是有效教学的生长点。

有效教学的核心:通过教学研究与实践,把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要求,转化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具体教学行为方式。

形成与课堂教学质量工程五项质量基本标准合为一体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二、低效、无效和负效的历史课堂教学表现:

1、在教学行为方面:

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停留于肤浅的层次上,是一种盲从和形式化的倾向:

学生情感和思维没有激活;

缺乏教师的点拨和学法指导;

学生合作有形式无实质;

学生回答是应付教师的提问;

师生交流缺乏深度;

探究学习是完成教师要求,没有学生好奇心驱使下的自我学习的经历;

2、关于对和谐课堂的基本认识

1)知识学习与促进学生发展的和谐;

2)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和谐;

3)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和谐;

4)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和谐;

5)集体教学与关注个体学习的和谐;

6)激励与约束的和谐。

三、有效教学需要认真地进行学情分析

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实际,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是为学习者设计教学,优化学习过程,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

1、学情分析的内容:

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的准确把握,包括:学生的知识、经验、思考、智慧、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了解;

分析研究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

2、学情分析的重要性:

认真分析学情,才能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确定教学设计的依据;

是确定并实现教学目标的依据;

是以学定教的保障和落实的前提;

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

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3、现代中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希望与要求

课堂教学内容:

1)教师能够组织讨论除教师、教材提出的观点外的其他观点。

2)能够联系、引用或讨论本学科最近的发展动态。

3)能够提供比教材更为丰富、更有兴趣的、更能说明问题和概念的参考资料。

4)教师应说明理解关键知识的理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组织:

5)周到的准备,清晰、生动幽默的解释。

6)提供概括的讲解。

7)仔细和准确的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8)能够清晰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9)教师应把他认为重要的内容加以分类和层次。

师生间的相互关系:

10)应积极开展讨论。

11)邀请学生分享教师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12)能够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观点、认识提出不同意见。

13)教师应知道什么时间学生感到疲倦、厌烦和糊涂。

14)友好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对学生真正的感兴趣。

课堂上教师的精神:

15)有一种引人入胜,感兴趣的教学表达风格。

16)是一个干练、利索、认真和精神饱满的人。

17)教师似乎从自己的教学中得到了乐趣和享受。

教学效果:

18)是一个令人放心的教师。

19)对获得好成绩充满信心。

20)上课时有不知时间的感觉,下课后仍有思考的愿望。

4、我们对中学生的认识:

(1)对现代意识有高度的认可。现代性突出,对科学、民主、公正和法制价值高度认可。

(2)对责任意识有较强认同,较好体会个人责任与国家命运的关系。

(3)对尊重意识有一定程度的接受,懂得照顾父母;与他人相处懂得尊重,但比父母差;

(4)人生价值意识呈现多样性,有的把健康放在第一位,有相当多的学生把友谊放在第一位,有近六成的学生把金钱、权利、名誉。地位放在后面,体现出中学生重友谊、浪漫,不了解、轻视现实,蔑视世俗的一面。

(5)独立意识和依赖意识并存。在争取进步时,表现强烈的独立意识,热衷于表现自己的力量和才华;在面对困难时,有较强的合作观念,较好的乐群性和开放性;但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独立承受和解决问题的观念淡薄;呈现出独立观念与依赖观念交织的复杂现象。

(6)诚信意识的严重淡漠,对诚信意识和践行都淡漠,有一半学生考试作弊,对抄袭作业是否是诚信问题,存在着异议。

(7)创新精神的普遍缺失。对权威知识的普遍依赖,满足于高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缺乏对课本知识的理性反思,对问题的多种方式的思考探索缺乏学期和欲望。

5、用更多的时间研究学生

研究内容

(1)针对学生共同特点的教学。研究学生的共同特点及现代学生的新特点;

(2)分层分类的教学。研究班级学生主要层次、类型及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代表性的个案研究。加强教师对学生的个案研究,以及跨学科教师团队对学生的个案研究。

(3)全员性的个别教学。创造条件,实现全员性的个别教学。有效方法比小班化更为重要。加强树立个别教学意识,加强对学生情况的了解与研究,加强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是大班化背景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研究课题。

四、引导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有效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历史教师必须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丰富多彩地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关于合作学习的正确理解与教学实践

阅读教材169页《宋元海外贸易与郑和下西洋》(169-171页)教学设计内容。

讨论:

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中的作用是什么?

你认为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应该注意做好哪些工作?

思考与认识:

1、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究欲望;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启迪学生的思维。(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有机联系)

2、做好基础知识学习,为合作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3、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与任务。突破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知识。

4、以明确的学习目标、任务(问题),引导合作学习。

5、是每个学生在认真学习基础上的合作,不是每个人学一段。

6、掌握合作学习的程序与方法,多样化的组织合作学习。

7、明确合作学习成果的评价方式和基本标准。

8、合作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要求,应有发展性的提高好变化,不能始终停留于一个水平层面。

9、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时的指导、引导、帮助作用。

(二)教学程序的变革

传统的历史教学程序一般为: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教师按照课文顺序讲述→小结本课学习内容→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教学程序是按照事先的“脚本”完成的“教学表演”,教师往往沿着自己的教学思路把学生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感悟,导致历史课堂缺少应有的生命活力。

案例:

教授“洋务运动”的具体活动内容时,教师一般都会依据课本叙述顺序逐条讲解“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办近代民用工业;建立近代海军;创办新式学堂,开展留学教育”。

我们则把教学程序设计为:学生快速阅读课本,教师展示相关历史图片,总结出洋务运动四个方面活动;教师和学生质疑设问,师生共同解决相关枝节问题;引入材料,典例剖析江南制造总局;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合作探究洋务运动的特点并推测洋务运动的结果。

基本认识:

1、合理改变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呈现顺序,突出主干知识,通过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着力解决疑难问题,使课堂开放而又有活力。

2、这是教学资源整合的一个必然的过程,是对学科知识体系化的认识过程,也是深入认识学科知识的过程。

3、充分体现了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性。(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

4、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发挥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学习内容、教学条件的综合作用和效益,实现教学程序组合的最优化。

5、教学程序变化要围绕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进行思考。

6、课堂教学程序变化要突出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知识,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

7、课堂教学程序变化是不同的学习思维方式的体现,应帮助学生多样化的认识历史知识。

8、注意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习惯,运用渐进化的方式,逐步由提高学习兴趣向理性认识方面发展。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

有效教学要求历史教师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一些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历史教学新方法不断涌现出来,例如情景教学法、模拟体验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等,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熟练掌握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探索创新。

案例:

“亚洲的觉醒”是学生历史学习的一个难点问题,我们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较好地帮助学生突破了这一难点,同时还引导学生学习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亚洲的觉醒”为什么被称为新式的民族解放运动?它“新”在哪里?

②可以举出哪些典型例子来说明它的新特点呢?

③形成这些新特点的外部和内部原因有哪些?

④通过认识从“亚洲革命风暴”到“亚洲的觉醒”的变化,对你解决相似的历史问题有什么帮助?

思考与认识:

1、教学方法改进不是标新立异,而是为了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

2、教学方法改进要注意引导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和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

3、要搞清楚教学方法多样性所具有的各自不同的目标与效益,针对性的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

4、注意传统教学方式方法与现代教育方式方法的优势互补,在发挥传统教学方式方法优势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

5、教学方法的运用应充分考虑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方法,这应该是思考运用何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的基本点和出发点。

6、运用何种教学方法不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要注意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研究,注意对学生学习状态、基础和水平的研究,在这个基础上的有效方式方法的运用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要改变忽视教学内容的研究、忽视学生学情研究,而专门致力于教学方式方法研究的状况。

7、课前教学设计应该注意运用某一种教学方式方法的说明,课中应依据学生学习的状态和效果实施灵活的调整,课后应开展针对性的分析和反思。

8、依据本地区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适合学生需要即为有效,解决学生学习困难的针对性方式即为有效,把教师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转化为教学常态即为有效。

9、创新性的运用教学方式方法,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和拿来主义运用。

(四)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有效教学要求改变原来封闭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努力向新的开放型教学组织形式转变。开放型的教学组织形式要求教学空间突破课堂、教学流程灵活多变、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学活动多姿多彩。例如:辩论会、演讲会、历史讲座、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编演历史剧、撰写历史小论文、编辑历史板报、举办历史专题展览等等。

案例一:

大屏幕展示《七子之歌》

澳门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唤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多媒体展示与中华关系最亲密者七地:香港、澳门、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和大连。

教师: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如何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多次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请我们班同学讨论一下: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些?不同的方式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学生讨论:

1、用武力解决。其弊端是影响中英、中葡关系的正常发展,伤害港澳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和平解决。和平的方式却有利于港澳的正常发展,更符合人民的心愿)(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教师总结;

旧中国的落后,所以近代中国八十年给人是一段极为屈辱的历史,失去了与我中华关系最亲切的七地。他们时时刻刻盼望着回归祖国的怀抱。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为港澳的成功回归指明了方向。

思考与认识

1、教学组织形式应该与学生学习的需求相联系,与实现教学目标相结合,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

2、有效的教学组织一定是明确了具体的、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3、有效的教学组织是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的学生认识能力的拓展,是为了学生能力、思维发展而服务的,即着眼于学生学习的现实,更致力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4、有效的教学组织是集合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方法,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有机集合,为引导帮助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方式而服务的。

5、活化了历史知识,既便于引起学生兴趣,又有效检测了学生对具体历史知识的准确理解。

6、有效的教学组织应该是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结合。

7、教学组织形式应该与教学内容的特点紧密联系,深刻反映学习内容的实质。

8、有效教学组织是以教学资源整合和运用为基础,是教学方式方法的集合。

(五)教学手段的变革

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历史教师在实践中应该合理利用历史挂图、投影、影像、模型等进行直观教学,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历史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案例:

   我们在《洋务运动》一课中采用了这样的导入设计:

场景①——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骑兵面对英法联军炮火的猛烈攻击,死伤惨重。(取材自电影《火烧圆明园》)

场景②——黄海大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号战舰冲向日舰。(取材自电影《甲午风云》)两段电影资料播放完毕后,教师提问:对比1860年和1894年两场战争场面,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在总结学生回答后,指出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洋务运动的推行。由此过渡到《洋务运动》一课的学习。

基本认识:

1、把握历史知识发展的内在联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合理创设生动而直观的历史情景。

2、必须搞清楚常规教学手段有哪些优势,注重在有效发挥常规教学手段优势的基础上的改进和创新。(传统教学板书的优势缺失)

3、因地制宜的运用有效教学手段;针对性的运用教学手段;综合性的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作用。

4、教学手段是条件、是技术、是平台,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基础,不是决定性因素。

5、有效运用教学手段的核心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内容;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6、要开发利用现代社会发展为历史课堂教学创设了更多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博物馆、文化遗址、现代社会环境等。

(六)有效教学必须使全体学生都经历了“真实的学习过程”。

观看教学实录

讨论: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的学习过程经历了什么?

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了什么?

从教学视频的教学过程中,你认为该老师运用了什么教学方式?

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得到了什么?

要求:任意选择一到两个问题概括回答。

基本认识:有效教学必须使全体学生都经历了“真实的学习过程”:

学生经历了:

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模糊到清晰;由表象到规律;由错误到正确;由失败到成功的过程。

学生体验了:

不同学习方法的运用;感受了疑惑――思考――分析――提出问题――置疑交流――讨论――发散迁移――灵活运用等思维活动过程和知行统一的学习过程。

学生感受了:

教师的循循善诱、方法指导、问题点拨、师生交流、严格要求和有效训练的教学艺术的实施过程。

学生得到了:

书本的知识;教师运用教学资源开发的知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力思考、拓展、探究所获得的知识以及形成的技能与方法,发展为不断地生成与创新。

学生收获了:

获取知识的乐趣与喜悦;与教师、同学思想情感交流的愉悦与通畅。

思考题:

1  什么是有效课堂教学?

2、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有效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经历哪些“真实的学习过程”?

4、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面开展具体、针对性强的有效教学研究。

 

学习主题二:

回归历史教学的生动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历史是具体的,是动态的;对历史的叙述也应该是具体而生动的,课堂教学需要有典型的历史知识情节(细节)。

一、细节运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与实践

1.运用细节营造浓郁的历史氛围

历史教学重要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历史课真正成为一门吸引人的课。所以我们应在日常教学中把握细节,充分运用细节来营造浓郁的历史氛围,引人入胜。

案例:

讲述北伐战争的目的时,请学生演唱《两只老虎》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学生们既兴奋又觉得莫名其妙。

解释这实际上是一首欧洲儿歌,法国叫《雅克兄弟》,德国叫《马克兄弟》,英国叫《约翰兄弟》。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经过重新填词后,《国民革命歌》诞生了。北伐战争就是高唱这首歌曲走上战场的,其歌词为:“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下很快理解了北伐的目的——打倒列强,除军阀。

认识:

1)运用与教科书内容紧密联系的教学资源,创设课堂教学情景。

2)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

3)还原历史特定的环境与气氛。

4)意料之中,却又意料之外,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考。

5)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促进学生直观感知历史知识。

6)运用板书方式,突出历史重点难点知识,认识历史内在联系,了解历史发展线索。

    2.运用细节创设新颖的历史情境

运用知识细节设置问题,启迪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案例:《一国两制》

在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谈到台湾问题时深情地背诵了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诗——《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恸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家乡,家乡不可见兮,不能相忘。”并且补充到于佑任先生到台湾时并没有把自己的结发妻子和儿女带到台湾,而是把他们留在了大陆,这是他于1962年病重时所写的哀歌。

提出以下问题:

1)他为何要葬于高山之颠?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造成今天“惟有恸哭”、“家乡不可见兮”的原因有哪些?今天我们政府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认识:

1)运用饱含情感的语言,内容丰富的知识,创设学习需求环境;

2)运用直观学习材料、各类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情境;

3)以教学资源和教科书内容形成联系和比较,引发学生学习问题环境;

4)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创设课堂教学的民主环境;

5)创设学习情境应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6)教学情境创设,要避免平面化,避免停留于感知性,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思考。

3.运用细节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案例:《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一课,

课本明确指出军机处是清朝最高的决策机构,是清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强化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但是教师补充说:当时,军机大臣却如此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画葫芦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样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 读到这里,学生的思维已被强烈地调动起来,急切想探究其中的原委: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时教师就可以顺里成章地引领他们认真研究军机处的职能及活动方式,从军机大臣只能按皇帝的旨意跪受笔录、草拟诏令看,其权力远不及明朝的辅臣;而恰恰因为皇帝通过军机处对地方大臣直接发号施令,各地大臣可以向皇帝直接递奏折,使议政王大臣和内阁权力大大缩小,从而加强了专制皇权。至此,师生的互动、交流就水到渠成了。

认识:

1)运用教学细节知识,不仅仅是讲故事,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而是在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更加深刻的认识历史知识。

2)要明确运用细节知识的目的,是强化对知识的理解,是拓展内涵的需要,是完善知识结构体系,是发掘知识内在联系的需要,还是升华认识的需要。

3)注意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不同领域。

4)不同年龄学生,在运用知识细节方面,应有不同的选择,高年级要注重对知识的理性认识。

5)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好社会情况的实际内容,形成与学习内容的联系,引发学生的思考。

6)以知识的细节,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开展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

7)要注意运用细节知识与教科书重点难点学习内容的必然联系性。

4.运用细节拓展教材

历史都发生在过去,轻描淡写的叙述是难以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对一些结论性的语言,教师必须进行拓展。既要拓展,又要精干,所以,教师的选材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如:讲商鞅变法的结局时,联想到朱鎔基看话剧《商鞅变法》时曾潸然泪下,说“改革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并继续串讲到谭嗣同在维新变法运动失败时所说的话:“西方各国的变法,都是因为有人以身殉道而成功,现在中国还没有因为变法而流血的人,这是国家所以不昌盛的原因。我愿成为第一个为变法强国而牺牲的人。”设问:从上述的例子中,我们看到谭嗣同与朱鎔基总理的话表达了他们一个怎样的信念?变法成败的决定因素是什么?从中认识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

认识:

1)明确拓展内容的目的,应该围绕重点难点内容拓展,围绕对知识内容理解方面的拓展,围绕深刻认识知识内涵的拓展,不是盲目的拓展。

2)选择具有典型性的知识细节,说服力要强。

3)运用知识细节要注意细节知识内容来源的综合性,比如成语故事、自然科学成就、社会时事情况等。

4)运用知识细节拓展学习内容的方法多样化,生动性是一个本质要求,要注意发挥运用语言的功底。

5.运用细节升华情感。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记载了太多动人的篇章,要注意阅读,收集资料,并在课堂教学中尝试着运用这些丰富的历史细节来增强课堂的实效。

如讲述黄花岗起义,可以选取黄兴和喻培伦的事迹:“黄兴带领120余人的敢死队,勇猛进攻总督衙门。战斗中黄兴的右手中指和食指的第一节被枪弹打断,但他忍着痛,用手指的第二节扣动扳机,继续坚持战斗。有个叫喻培伦的革命党人——被誉为“炸弹大王”,他在胸前挂一装满炸弹的大筐,边向前冲边投弹,所向披靡,虽负伤多处,但仍冲锋在前。”着重描写革命党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又如在学习“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这段内容,可以引用了臧克家的回忆(1984)

我亲眼看到了收回汉口英租界,高楼门前,我们工人纠察队的同志们威严地在那儿站岗。我亲眼看到多年来在我们大江上耀武扬威的英国军舰,像片片秋后的败叶,滚出武汉革命的江城!

一股革命高潮,像潮涨!一片耀眼的光亮,像正午的太阳!我作为一个战士,也感到无限的心豪气壮!武汉,你是中国革命的脊梁!

教师要求学生包含情感的阅读这段文字。

认识:

1)情感升华需要教师的真情实感。

2)要注意升华情感的具体性,不是简单的表达感慨和一般性的议论。

3)是学习内容的真实内涵,不是牵强附会,不是贴标签。

4)学生情感是否得以升华,是前面教学过程实际效果的直接反映。

5)运用细节要使教科书中某些概念化表述具体化。

6)让学生自己通过了解知识细节,去自我感受内在的意境。

6.运用细节导入新课

人们对于事物的整个印象,一般是以第一印象为中心形成的。故新课导入时抓住教学内容中的某个细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认识:

1)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运用教科书内容直接导入教学。

目的:直奔教学主题,吸引学生注意力,节省时间。

2)运用教学资源,联系上节课的内容,复习导入。

目的:有效形成课与课之间的连续,帮助学生认识知识的连续性。

3)情景导入:运用各类教学资源,(视频、音频、卡通、数据、文字材料等)创设一种学习情境。

目的: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形成学生学习的悬念和欲望。

4)讲教学故事、展示各类教学资源物品导入教学。

目的:引发学生对这些故事和事物、现象根源和发展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5)活动导入:发掘学生资源,组织学生活动。

目的:通过学生参与,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6)时事政策、重大事件、古今联系导入。

目的:对现今的一些事件、现象,寻找历史原因,开拓学生的认识视野,形成初步的鉴古知今的学习能力。

7)设疑导入:由一种现象,一个事物等资源,通过剖析引发疑问。

目的:设置疑问,诱发好奇,引发思考,吸引学生关注学习内容。

8)其他符合学科特点的导入方式

7.运用细节夯实基础,突破难点

    课本往往是高度凝练、概括的语言。这就需要教师能恰当地运用细节,使学生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

如在学习《鸦片战争》这节课时,教材对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叙述得较为简单,就说“它们为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仅凭这句话,学生是很难真正理解的,它蕴涵了太多的史实,教师在处理这一知识点时,选用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的内容,作如下补充:

“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清王朝的声威一遇到不列颠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了……同时,中国的银币——它的血液也开始流向英属东印度。”

这样能帮助学生认识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充分认识到“天朝”崩溃的必然性。寥寥数语,将英国的卑鄙无耻、野蛮凶残;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愚昧落后,活脱脱地勾画出来。“触动情感的语言是最深刻的”。

认识:

1)运用细节知识解决一些概念化知识的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运用细节知识解决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王朝更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民族间战争与融合、经济中心从北向南的转移等)

3)运用细节知识解决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解决客观性、全面性、作用性)

8.运用细节进行小结

课堂小结作为教学程序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应是师生双方通过灵活的方式共同完成。这里不仅要梳理知识,而且更要开拓学生视野、启迪智慧。运用历史细节可以让小结收到言尽意远、曲尽绕梁的效果。

认识:

1)提供知识结构的体系化板书。

2)提供知识细节,请学生自我概述,教师采取追问方式,帮助提升认识。

3)教师自我概述知识细节。

9.运用细节设计习题

传统的习题总是给人一种呆板的样子,在日常教学中就应尝试运用知识细节进行一些习题的设计,让习题也变得亲切和鲜活。

认识:

1)复习试题要运用细节创设必要的情境。

2)设计针对性的进行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学习单元知识的复习。

3)联系学生生活好社会发展的实际。

4)综合性的运用各类知识的细节,形成与学习内容的有机结合。

5)运用知识细节要形成以往学习内容与现实学习内容的必然联系。

二、运用知识细节在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细节运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的阅读视野广阔,乃至最新的学术成果等。在史海中筛选典型、鲜活、有穿透力的点点滴滴。

    其次,细节运用要注意资料的来源与考证。

需要教师对其所选的细节进行认真的考证。课堂运用的细节应出自可靠的第一手原始资料或摘自权威性著作。

在叙述细节时不能随意地编造、想象甚至拼凑。“有时历史教学中科学性的错误,往往是出在细节上。”如果所选的材料不是真实的历史,那么细节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

第三,细节运用要注意目的明确。

    在课堂上任何教学手段的选用都是服务于教学的,细节的运用也不例外。尽管细节史实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但这并不意味着细节的使用越多越好,而应有个度。这个度就是根据教学重难点选取最具代表性,最生动的细节服务于教学。故在平常教学中,我们要舍得割爱,不能把历史课变成纯粹的故事会。因为史学之美,美在通俗、趣味与情节,更美在严谨、深刻与睿智。

第四,细节运用要注意对时机的把握

战略的本质是抉择、权衡和各适其位。所以我们在运用细节时一定要选准时机,即把火候用在刀刃上,这样才能使细节真正地焕发出其光彩。在具体操作中,一般来说,对于历史事件的讲述,细节运用于事件的高潮处或转折处。对于历史人物的讲述,细节运用于他的重要事迹中,让学生深切感受其鲜活的生命和心路历程。

三、运用信息技术丰富历史知识的表现力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通常的解释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使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得到直观体现,又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具体而言,就是要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为一体,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和不足,革除传统课程教学中的弊端,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推进素质教育。

(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需要现代教育方法,需要现代教育技术。

信息化不仅仅是教育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步伐。我国确立了以信息化实现教育超越式发展的切入点。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取得了成绩:

计算机辅助教学促进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转变,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动态性和互动性;

计算机辅助学习)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以自学为主,以探究为主和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搭建了平台;

网络教学实现了基于网络的自学和基于网络的互动学习,突破了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约束。

信息技术的运用也突破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增强了评价的广泛性、互动性、及时性和随时性。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重要课题。研究内容要明确具体:

1、信息技术教学的直观作用研究;

文字加图片、文字家声音都可以提高教学效益,但文字加图片,再加声音就是多余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有两种方式即可,多出的就是浪费。

2、关于信息技术互动作用的研究;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多是课前准备设计,而这种设计准备的程序性和规定性,就使得教学的生成性受到影响,从而有悖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

3、关于多种多样教学用具的比较研究;

比如各种演示文稿中的花哨的动作,并没有教学效益,甚至有副作用,而教师的语言运用的抑扬顿挫则效果明显。

4、关于信息技术简便易行的研究。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内容和题目。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常见的误区

1、鲜明学科特点的缺失

基于信息技术的新课堂突出的缺失就在于学科本位的边缘化。在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时,我们的教师往往会陷入反客为主、矫情粉饰的泥潭,即重技术的“包装”,轻学科的特点,重学生感官所好,忽视教学目标的实现。

案例:

《美苏争霸》的历史课,课件可谓制作精良,什么美国飞机、苏联军舰的大量图片,以及配了视频录象的“星球大战”计划把整个课堂营造的热闹非凡;也许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子目录标题还使用了卡通效果。但是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却没有体现,既没有注重培养学生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也没有让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即没有鲜明的历史学科特点。

问题:

单纯追求形象直观、动感和色彩而忽视学科内容特点,实质上只是技术的简单相加,谈不上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这样的结果只会弱化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课堂教学目的,更谈不上学生的全面发展了。

只有保证学生接受的历史知识形成明确和深刻的认识,才能实现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不能从单纯的信息技术出发,唯趣味是从。

基本认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其出发点首先应当是课程,是该学科的特点,而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本身。只有这堂课的学科性质得以体现,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整合。

2、深厚文化底蕴的缺失

现象:基于信息技术的新课堂应该是有较深的文化底蕴的。

有的老师做的课件,照办教材,倡导死记硬背,只是起到代替传统板书的作用;

有的老师做的课件,拘泥于条条框框,僵化了整个课堂,面对学生的探究,老师只有和稀泥,根本无法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

有的老师做的课件,使用信息技术貌似优良,但是育人乏术,难以实现和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只是“电灌”代替“人灌”。

基本认识:高质量的课件,应该具有良好的知识视野、思维品质、创新意识、文化品位,而不能等同于单纯的技术。一堂讲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课,各种符号、语言、文字、图形、图像、影像等信息,通过屏幕或投影显示出来,同时加上声音的配合,可谓“技术高超”,但如果忽视了历史学科的人文色彩,忽视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内涵,这堂课就很难成功。

老师们不能只重信息技术,而忽略文本中的文化内涵,不能用各种信息技术剥夺学生和文本深入对话的权利。否则,触及思想的阅读将浅化为视觉上的阅读,“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技术背后,学科的人文感召无从谈起。

3、建构于真、情、行、思之上的整合意识的缺失

“真”,体现对教材和学科的准确把握,特别是对教学内容深层次的正确领悟;

“情”,指情感要融入新课堂,不能只是技术层面的知识叠加;

“行”,指的是课件要体现对课堂活动的预设,即从“施工图纸”式的编排向“预案”式教学设计转变;

“思”,强调教有所思,学有所思,不能对教学只有感官层面的刺激,而重在呈现过后发人深省的反思。

案例:

历史课《长征》,这堂课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课就很好地体现了真、情、行、思的统一。这堂课运用flash将红军长征的过程用动态的地图形式准确呈现出来,体现了“真”;课中播放了红军过草地一名团长舍己救人的感人故事的视频录象,全班同学为之动容,体现了“情”;通过课件将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的场景展现出来,以红色旅游为活动,让学生扮演导游为大家讲解,这体现了“行”;通过这堂课同学们感悟了长征精神,一位同学表示“我认为:人生也好比长征,人生就是一次一次的突围,我们要心怀自己的梦想,勇敢,坚韧的走下去……”,这体现了“思”。这样的整合,体现了教师的审美情趣和对教材的深刻把握,真正地实现了和学生人文和人性意义上的对话。

 4、课堂成为运用各种技术的播放厅。

案例:一节《三国鼎立》的历史课,教师为了展现历史场景,放了一大段《三国演义》的电视剧片段,宏伟的画面确实让学生爱不释手,流连忘返,但是却淡化了课堂的主题,使信息技术本身由“助手”变成了“主角”,过去的“满堂灌”却变成“满堂放”,眼花缭乱过后,学生到底能获得什么?这堂历史课的“历史味”到底还能残留多少?

基本认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目的是提高课堂效益,其终极目标还是要着眼于人的发展。有些老师而忽视了运用自己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身体语言)服务教学,感召学生的作用;或者只重课件而忽略文本,这样极易喧宾夺主,使原有的学科教学目标、知识体系和规律得不到充分体现,学生从中不能体会学科思维的乐趣和感受文本情感的熏陶。忙于应付眼花缭乱的课件,学生没有思考的间隙,更谈不上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所以任何脱离教学实际,片面追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做法都亟须纠正。

特别是在历史等人文学科里,语言文字的魅力是无穷的。从技术视角而非教育视角出发来整合课程,势必降低文本材料的地位,导致学生感悟能力、阅读能力、想象能力的退化。就像演员演技再精湛的连续剧《水浒传》也无法和原著相媲美。单纯追求形象直观、动感和色彩而忽视学科内容特点的整合,实质上只是技术的简单相加,谈不上与学科的融合。这样的整合弱化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更谈不上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其出发点首先应当是教育视角,而不是技术视角。

5、教育手段先进,教育思想便先进。

6、公开课,尤其是评优课一定要用多媒体。

7、多媒体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

现在的多媒体课都是教师课前设计并制作完成后进行授课,内容和问题也是设计好的,授课过程中各环节一定按课件程序进行,学生是积极“参与并探究”了,但决不可以有课件内容未设计的问题提出,否则这堂课就“乱”了。想必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多媒体教学中,精力所及更多的是顾及已制作的课件正常的运作,至于课间忽如而至的教学灵感因为无法临时加进课件,尽管惋惜也得舍弃。那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还是学生学习的帮手?

8、制作课件即备课。

9、以课件代替学生实践。

(四)有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遵循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

在教学中,倡导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变革的结合,避免出现切断学生与社会、生活实践联系的“全盘电化”,剥夺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

避免信息技术应用与其他活动方式的对立;

避免试图“用技术取代教师”或“用技术控制教学”。

实效性原则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要避免“为用技术而用技术”;放弃“课本搬家”、“课堂搬家”式的软件或课件。

鼓励教师结合本校的发展水平和特色、学科特点、具体教学主题和学生的特点,灵活、创新地开展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验和教学研究,持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

倡导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利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集成各种经济型的课程资源,创设综合化的、有利于引发学生思考或探究的学习环境。

合作性原则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有许多实际的条件的限制,为了更好的发挥整合的优势,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合作,注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避免资源简单的重复的建设。

(五)注重基于信息技术的历史新课堂中师生关系的变化

1、教与学的关系

在基于信息技术的历史新课堂里,学生有自由活动的学习空间、有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和困难、有自主选择权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搞“技术主义”,用计算机代替教师的导。

2、收与放的关系

谨慎而又妥善的处理收与放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青少年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弱,他们喜欢新奇。如果不收,就会扰乱教学计划、违背教学规律。反之,如果没有放,就会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损伤学生的积极性。在收与放的过程中,教师加强思想引导是收与放成功的关键。

六)基于信息技术的新课堂要给学生留点空间

有一些课堂虽然形式上使用了信息技术,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仍然根深蒂固,很多教师依然把学生看作消极的知识“容器”,只不过把原来的“人灌”变为“电灌”而已。这样的课堂尽管有了新的手段,但是依旧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漠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1、思考的空间

不少课堂虽然使用了信息技术,但依旧是满堂灌,只不过换成了用现代技术手段灌,根本不重视给学生留点空间思考。

听过一堂《戊戌变法》的历史课,采用多媒体的教学陷入了僵化的套路:教师用幻灯片显示出“背景”、“经过”、“结果”、“评价”等一系列问题来组织教学,这些问题大多是提前设计好的。这节课最后,教师为了追求“真实再现”,放了一大段《谭嗣同》的电影。但是,电影放完了,课也就结束了,课堂并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挖掘。这样的课里,学生一味接受“真实场景”的直观刺激,很容易养成不思考的惰性。

2、活动的空间

无庸质疑,体现课改精神的新课堂应该是便于学生展开活动的。教学中使用的信息技术不能限制、更不能取代学生的活动,只有给了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的课才是一堂好课。有的教师为了追求“真实再现”,用精美的课件取代了学生活动,整堂课都成了“场景观摩课”,但是课堂却没有了学生活动,这无疑削弱了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阅读的空间

笔者认为,无论现代教育技术怎样进步,文本的学习仍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在一些多媒体教学中,课件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造成忽视教材的地位、漠视文本阅读作用的不良影响。语言文字的魅力是无穷的。基于信息技术的历史新课堂,要留够文本材料阅读的空间给学生,让学生通过阅读,与文本之间形成心灵上的对话,切忌让思想的阅读浅化为视觉上的阅读。

4、师生互动的空间

一些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学生们瞪着前面的屏幕,老师只须动动嘴皮和动动手。动嘴皮,一般只是把屏幕上的内容添油加醋地说一遍;动手,则不过是点点鼠标,用课件的演示来推进课堂。这样的课堂,师生互动的作用就被障蔽了,教学过程不再是由教师引导,而成为机器主宰;教师将目光移向课件的顺利衔接,学生则跟着课件应接不暇,师生情感的交流无从谈起。成功的师生互动,才能使课堂闪烁思辩的火花,才能对学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人文力量感召。

(七)重视历史学科教学资源建设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把书本上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具体形象,制作出精美、直观、逻辑性强的教学课件让已经逝去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再现”;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在感性上受到强烈刺激,将丰富而凌乱的历史知识综合起来,形成鲜明的历史观念,从而牢固地掌握历史知识,寻求历史规律就成为课程整合的关键。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在有效整合中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更不可能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目标,课程整合就会落空。在教学资源建设上,可以通过完善教育信息网站,加强基础栏目与特色栏目的建设,使之内容更全更新,形式灵活多样,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

思考题:

1、生动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应具备哪些基本要素?

2、如何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

3、谈一谈你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体会。

 

学习主题三:

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思考与教学实践

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对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行之有效的。运用问题驱动教学的步骤: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评价总结。

一、问题设计思考的关注点:

案例一:

七年级《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教学提问设计 西夏区教研室 刘桂兰

问题: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什么人?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大约多少年?发现地点在哪里?

2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我国的哪一处古人类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大约有多少年?发现地点是哪里?在他们生活的山洞里,发现了厚厚的灰烬堆、烧裂的兽骨,这一现象说明的什么问题?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什么将北京人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4、简述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5、比较“北京人”与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

6、为什么说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7、为什么说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北京人的火种是从哪里来的?

8、北京人为什么要过群居生活?

9、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是怎么生活的?

 10、观察书中《山项洞人制作的骨针》《山顶洞人的装饰品》的图片,从中可以捕捉到哪些信息?

11、山项洞人在生产和生活中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地方主要有四点:①北京人的模样有些地方像猿,山顶洞人同现代人没有什么区别。山顶洞人额部较前丰满,眉脊已经低平,上下颌骨和整个嘴部后缩,形成明显的下颏。山顶洞人的模样,同现代人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山顶洞人的脑容量已增长到13001500cc,达到了现代人脑量的平均水平。

12、对比观察屏幕上显示的《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和《中国政区图》,在我们生活的银川地区是否也有古人类生活的遗址?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遗址的情况吗?

案例二:“北京人”

 片段一:

老师先后展示了四组图片:猿、《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山项洞人头部复原像》和现代人脸部图片;猿、北京人、现代人站立图片;北京人在打制石器、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北京人在用火烤食品,北京人遗址中灰烬堆积。

师:“看4张图片中的猿、人脸部,在眼、鼻、嘴三个部位对比中,你们能发现什么问题。”

生:“北京人和猿很像,眉骨粗壮,眼睛有点凹进去。鼻子扁平,宽大。嘴巴前伸。”

生:“山顶洞人和现代人已经很相象,只是头发长了点。”

师:“北京人的脸部和猿比较相象,因此北京人保留着较多的猿体体质特征。猿、北京人、现代人的四肢有什么不同?”

生:“北京人的四肢比猿要长。”

生:“北京人的上肢比猿要长许多。”

生:“北京人的四肢长短与现代人已经很接近了。”

师:“同学们的观察真仔细,为什么北京人的四肢会发生变化?”

(这个问题显然有难度,就以上知识学生难以理解,教室里一片安静。)

片段二:

师:“请同学们观察北京人使用火的一组图片,你从这些遗存中发现哪些信息?你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得很热烈)

生:“灰烬厚达6米,说明他们保留火种”

生:“他们吃熟的食物,因为有烧过的兽骨”

生:“他们也吃植物,因为有烧过的树籽。”

师:“请同学们看图以后,自己提出问题,请其他同学回答。”

生问:北京人用火派什么用处?

生答:烤热食品,吓跑野兽,保暖。

片段三:

师:“如果你是北京人,结合北京人生活的特点,你从早到晚是怎么过的?请每一组选派一名代表做一天北京人,上台描述‘北京人的一天’。”

生:“天空刚矇矇亮,年青的‘北京人’就从洞穴的树叶堆里爬出来。……”

(学生绘生绘色地描述)

联系自己的教学,请你谈一谈这两个教学案例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特点。

基本认识:

1、课堂教学提问设计要强化目的性要求:既要思考提出一个问题的目的,是强化知识的掌握?是拓展知识领域,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是启发联想,引发思考?是突破知识难点、学生学习的困难的需要?是提醒学生注意学习中被忽略了的问题?还是随着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反映和变化,灵活、有效、针对性的提出问题?问题设计的目的性要明确,指向要清晰。同时我们还要注意思考一节课提出问题整体设计的目的性,与实现的本节课教学目标形成紧密的联系。

2、课堂教学提问设计要关注问题设计的层次性:设计提问要充分注意学生因学段、年龄的不同而客观具备的认知水平的不同。提问设计要充分考虑课程标准确定的基础性要求、拓展性要求和思辨性的联系性要求,教学提问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和回答问题状态的差异性。一些教师运用连续性提问的方法、追问的方法,逐步来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可以说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提问设计要充分考虑历史课程所特别具有的知识性、生动性、思辨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特征和价值。提问设计要引导培养学生依据史实回答提问的学习品质。

3、课堂教学提问设计要注意针对性:提问设计的针对性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学习的需求,善于表达的、善于思考的、善于联想的、善于就事说事的。教学提问设计和实践中,不仅仅要发挥不同学生的特长,而且要适时引导、有意识、有目的运用教学提问,促进学生间的能力的互助、互学与互补,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提问设计的针对性关键是体现在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这就需要在教学中,不仅仅是分析教学内容的难点结构,更为重要的在于清晰把握学生学习的困难原因所在。

4、课堂教学提问设计要与学生学习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特别是在初中阶段的一二年级的教学中,这一点非常重要。教学提问设计应立足于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和对史实的理解能力。案例中,教师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和思考。

5、课堂教学提问方式设计要思考多元化:课堂教学提问是否就是由教师单方面提出?这样的方法其优势是有利于学生一下子就能够把握住重点,实现在少时间内的,学生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但是,学生也就缺失了从史实中思考和发现问题的机会,缺少了教师对学生学习困难的真实、准确判断的环节。教学提问设计中,应该思考设计发挥两个方面的积极作用和优势,哪些问题由学生提出,更为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并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维,自主分析发现问题,运用自己的语言加以阐述和表达的能力。无疑开始之初我们将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但只要持之以恒,就会使学生获得应有的提高和发展。

6、课堂教学提问设计要联系学生生活和身边的社会实际。

总之,课堂教学提问是一种教学形式和方法,关键是设计者运用这种形式和方法所承载的教学内容是什么?期望实现的教学目的是什么?这同样也包含着先进的教学观念与有效的教学行为相统一的问题。

二、提出问题的方法

1、运用具体的史料等教学资源,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

2、利用课文内容直接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提出教学问题;

4、利用人物不同观点提出问题;

5、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6、联系现实情况提出教学问题;

三、宁夏老师在课堂教学提问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银川三中杨英老师:

课堂提问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分为:

1、“直问式”是指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以便直接寻找答案,可使学生迅速进入思考状态,使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视频2)

2、“曲问式”是一种迂回设问的方法,问在此而意在彼,针对学生疏漏、模糊处,抓住关键词为突破口进行曲问,会使学生番然醒悟,从而对正确的结论印象更深。 3、“分割式”提问是指把整体性较强的内容分割成几个并列的或递进的小问题来提问的方法。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范围太大,学生不容易回答完整,教师可以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分割式提问,把一个个小问题解决了,整个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视频3

4、“设疑式”可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独立思考;(视频1) 

5、“逗趣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深思;

6、“对比式”可以诱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区别个性、加深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 (视频4

7、“刨根式”能帮助学生揭示现象的本质,促使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

8、“比喻式”能帮助学生发生联想、想象,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9、“辐射式”能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分析解决问题,有利于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10“求同式”能引导学生从相异的事物中,找出相同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

11、“伏笔式”能铺路架桥,暗示出事物的途径或方向,为研究新理论留下伏笔;

12、“自成靶子式”的提问,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警戒”的敏锐状态,从而从反面锻炼了其思维的判断能力,培养了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一次提问能否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问、怎样问。

13、“层递式”提问是指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方式。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通过层层剖析、循序推进、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彼岸和释疑明理的高峰。 14、“扩展式”提问是指把现在所学内容与相关内容联系在一起提问的方法,能够起到以新带旧、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作用。

四、启发式教学的提问方式:

有这几种:正问启发、反问启发、因果启发、情景启发、故缪启发、观察启发、理性启发、激情启发、推理启发、矛盾启发、判断启发、对比启发、类比启发、扩散启发、整合启发、以及现实性启发等等。

五、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要求

1、准确

2、独立

3、思考

4、精炼

5、概括

6、清晰

六、提出教学问题的质量分析

银川三中:杨英老师

案例一

课堂提问技巧水平检核表

提问技巧水平检核表

  

  

   

问答方式

a.教师提问

b.学生答问

 

管理

认记

推理

创造

批判

无答

机械

认记

推理

创造

 

 

 

 

 

   

 

    

    

   

  

1

中国古代有位老人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引导学生回忆在语文课上学过的《论语》)

齐答(背诵)

 

 

 

 

 

 

 

 

 

2

你知道这些话是谁说的吗?(师表扬学生背诵)你还知道他说过哪些话?

追问(个体回答)

 

 

 

 

 

 

 

 

 

3

孔子的这些话老师不是很理解,你们学过,知道他的这些话的意思吗?(学生翻译古汉语,从孔子的名言中体会孔子的伟大思想)

个体举手回答

 

 

 

 

 

 

 

 

 

4

你从孔子的这些话中学到了什么?

个体举手回答

 

 

 

 

 

 

 

 

 

5

孔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看课本,老师板书)

个体举手回答

 

 

 

 

 

 

 

 

 

 

 

 

 

孔子(投影孔子,学生根据自己对孔子的认识和课本的描述归纳出孔子的文字肖像

 

6

孔子,何许人也?

个体举手回答

 

 

 

 

 

 

 

 

 

7

孔子儒家思想中的是什么意思?

个体举手回答

 

 

 

 

 

 

 

 

 

 

8

我们今天的社会有没有的思想?表现在哪些方面?

个体举手回答

 

 

 

 

 

 

 

 

 

9

又是什么意思?

个体举手回答

 

 

 

 

 

 

 

 

 

10

我们今天社会上的表现在哪些方面?

个体举手回答

 

 

 

 

 

 

 

 

 

11

除了创立儒家思想,孔子还有什么思想?

个体举手回答

 

 

 

 

 

 

 

 

 

12

有教无类做何解释?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思想?

个体举手回答

 

 

 

 

 

 

 

 

 

13

这种教育思想,今天我们国家有没有使用?体现在哪个方面?

齐答

 

 

 

 

 

 

 

 

 

14

在教育方面,孔子还有什么思想?

个体举手回答

 

 

 

 

 

 

 

 

 

15

孔子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方式处理这件事?(由故事引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个体举手回答

 

 

 

 

 

 

 

 

 

16

孔子,叫什么?哪儿的人?生活在什么时期?距现在有多少年?

齐答

 

 

 

 

 

 

 

 

 

17

为什么我们要叫孔子为孔子呢?是什么意思?

个体举手回答

 

 

 

 

 

 

 

 

 

18

还有没有不同的解释?

个体举手回答

 

 

 

 

 

 

 

 

 

百家争鸣(老师引课后学生读课文思考老师所给出的问题,老师在黑板绘制表格)

 

19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主要学派有哪几个?(老师板书)

个体举手回答

 

 

 

 

 

 

 

 

 

20

每个学派有哪些主要的代表人物?

个体上黑板填写,共同纠错齐声回答多

 

 

 

 

 

 

 

 

 

21

这些代表人物各生活在哪个时代?

个体上黑板填写,共同纠错齐声回答多

 

 

 

 

 

 

 

 

 

22

每个人物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个体上黑板填写,共同纠错齐声回答多

 

 

 

 

 

 

 

 

 

23

每个学派的观点是什么?

个体上黑板填写,共

同纠错齐声回答多

 

 

 

 

 

 

 

 

 

24

他们的观点你能不能理解?(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老师适当讲解各家思想,重点讲道家思想。)

个体举手回答,共

同纠错

 

 

 

 

 

 

 

 

 

故事测试学生对新课的学习程度

 

25

《塞翁失马》的故事反映了一个什么观点?

个体举手回答

 

 

 

 

 

 

 

 

26

《墨子破云梯》的故事反映了什么观点?

个体举手回答

 

 

 

 

 

 

 

 

27

《孙子兵法》的名言反映了哪家观点?

齐答

 

 

 

 

 

 

 

 

28

我们的学校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也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校纪校规,这反映的是哪家的观点?

齐答

 

 

 

 

 

 

 

 

高认知水平训练

课堂延伸

29

针对战国逃兵的故事,诸子百家会以什么样的观点来对待这个逃兵?

个体举手回答

 

 

 

 

 

 

 

 

30

飞天英雄聂海胜的故事,如果是发生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期,诸子百家会以什么样的观点来看待聂海胜?

个体举手回答

 

 

 

 

 

 

 

 

31

诸子百家希望聂海胜怎么做?

个体举手回答

 

 

 

 

 

 

 

 

32

假如今天飞天的聂海胜是你,你会怎么做?

个体举手回答

 

 

 

 

 

 

 

 

小结作业

 

 

 

 

 

 

 

 

 

 

 

 

 

 

 

 

 

 

 

 

 

 

 

 

 

 

 

 

 

 

 

 

 

 

 

 

 

 

 

 

 

 

 

 

 

 

 

 

 

 

 

 

 

 

 思考题:

1、你在课堂教学提问设计时的关注点是什么?

2、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谈一谈你在设计、实践课堂教学提问时的有效做法。 

各种提问行为类别频次统计表(总提问126次)

                           

百分比%

a、提出问题的类型

 

 

     1、常规管理性问题

0

0

     2、记忆性问题

40

31.7

     3、推理性问题

42

33.3

     4、创造性问题

38

30.2

     5、批判性问题

6

4.8

b、挑选回答问题方式

 

 

     1、提问前,先点名

0

0

     2、提问后,让学生齐答

10

7.9

     3、提问后,叫举手者答

113

89.7

     4、提问后,叫未举手者答

1

0.8

     5、提问后,改问其他同学

2

1.6

c、教师理答方式

 

 

     1、打断学生回答

3

2.4

     2、对学生回答不理睬,或消极批评

0

0

     3、重复自己问题或学生答案

58

46

     4、对学生回答鼓励、称赞

123

95.2

     5、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12

9.5

d、学生回答的类型

 

 

     1、无回答

2

1.6

     2、机械判断是否

7

5.6

     3、认知记忆性回答

40

31.7

     4、推理性回答

39

31

     5、创造评价性回答

38

30.2

e、停顿

 

 

     1、提问后,没有停顿或不足3

22

17.5

     2、提问后,停顿过长

2

1.6

     3、提问后,适当停顿3—5

93

73.8

     4、学生答不出来,耐心等待几秒

5

4.0

     5、对特殊需要的学生,适当多等几秒

4

3.2

 课堂教学特点及提问技巧

边问边归纳边讲。高密度提问是本课教学的重要方式(一堂课问126个问题)

把可供探索的问题分解为较低认知水平的结构性问答并且成阶梯状上升,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课堂内主要使用老师引导,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方式,可促使学生对教师的期待作出迅速、及时的回应,行为具有结构性,对学生的回答无太大限制。

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自主取向有充分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思考,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以记忆性、推理性、创造性问题为主,并成阶梯状上升,提问有层次

教师提问中记忆性问题占31.7%,推理性问题占33.3%,创造性问题占30.2%

学生个体举手回答比例很高(89.7%),回答问题方式虽然单一,但学生思维自主空间很大,学生自主取向多,。
   ●
注意对学生鼓励、称赞(95.2%),但还有打断学生的情况(2.4%
   ●
提问后根据学生思考的时间长短留有停顿时间,有利于学生思考。

 

 

 

 

  

编辑:徐雪
上一篇:新课程下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下一篇:没有了
评论区
网友(2010-12-24 11:04:51)

那位老师整理了8月至11月的时事小测验,请贡献出来嘛!

回复 支持[0] 反对[0]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宁夏平罗县中学思想政治教研网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宁夏平罗县教研室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